close

隨喜,需要彼此真誠的瞭解:由於看到他人的努力與價值,才能油然地從內心,生起對他人成果的肯定。

當你肯定了這些成果對教界的影響力及護持力,同時也知道這些努力的成果,是自己所無法兼顧、甚至無法完成的之後,如果我們真的為整體佛教好,並能超越自己非理性的嫉妒習性,則那種隨喜他人成就的心情,應該就會自然生起了。此中我們所需要的,是認同他人的心量、超越自己嫉妒的力量,以及避免自我膨脹的雅量。

其實,肯定他人並不等於否定自己,眾生之根器與修道因緣是多元的,因此在不壞八正道的前提下,佛法的表現也是多樣性的。終極的目標固然都是自、他的解脫,然而沒有人能「規定」修行多少自利之後,才能開始利他?否則就不是修行。因為他人適合的法門與因緣,並不一定適合自己,反之亦然。而且從凡夫的立場出發,無論是側重自利或急於利他,其發心與做法,可能都是狹隘、偏頗甚至是雜染的。因此對於整個佛法的住持與弘化來說,就需要有種種不同的發心與努力來給予平衡,這正是佛法雖由大多數的凡夫僧來住持或弘揚,而仍能順應時代,流傳久遠的重要原因!

這當中雖難免會有不圓滿,甚至錯誤的地方,然而煩惱和魔王,不正是為了佛法自利與弘揚的精進與正確而存在的?瞭知他人雖有瑕疵,但於佛法弘揚或住持終究是瑕不掩瑜、功不唐捐的。何況,善修之道人,善觀他人得失之因緣,皆作自己修道之警策與良導,從來都是但觀功德,不見他過的。因此,放任自己的我執情緒,以自己所執取的修道價值,而不隨喜他人的努力與成就,甚至還要用種種方法試圖去打倒別人,這只會大大削弱我人修行自利與佛法弘揚利他的力量,並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更好,也不能使佛法的住持與弘揚,更加的堅固與廣大!反之,能放開心量,從他人的立場去接受別人現下的發心和努力的內容(因為那些正是現在他人所能做或必須做的),同時並肯定他人的成就。這,正是認清了自己、肯定了自己,同時也護念了整體佛教、促進了全體佛教的弘化。

隨喜的無邊利益與無邊功德,應該就是在此吧!

水月抄_隨喜.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僧伽林~法藏法師 的頭像
    僧伽林~法藏法師

    僧伽林(法藏法師) 的部落格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