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學問答27】再次來參加佛七要注意什麼?_1.jpg

在西方生活的華人,要如何面對這次的疫情?

 

在西方生活的諸位居士,乃至於法師,現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已經都是疫區了,臺灣現在也限制外國人不能進來臺灣,全世界確實是在害怕當中。當然,它的致死率並不是那麼高,可是,就西醫的角度說,醫療方法也只能夠用支持醫療,但中醫其實還有很多可能,這部分我們暫且不談。

可是,大家覺得人心惶惶,特別是在海外的華人,他人心惶惶大概有幾個事情:第一個,你是華人,在國外好像又已經被感覺是什麼東亞病夫。再來,所謂都是大陸傳過來,中國傳過來的......這些說法,使得你戴口罩也不是,不戴口罩也不是,像紐約有些地方不戴口罩被打,那有些地方是戴口罩被打,那真的是,身為華人黃種人,好像很憋這樣子。

就佛法來說,我們要先談這個因果,這勢必是個因果。古人有說什麼預言如何如何,所謂的預言就是,一大群大眾,世界的大眾,他的思想一直往那裡偏,往那裡偏,他有一種傾向,這個傾向在角度抓對了,速度抓對了,什麼時候到哪個點,基本上都算得出來。所以,這個所謂的預言,也不必去討論它對或錯,反正就發生了。說它是預言的話,好像是說比較安心一點,好像說本來就會發生,不是的!佛法也不是這樣講,佛法是可以讓它不發生。

但是,不發生也僅止於別業可以不發生,共業很難不發生,因為共業太大的因緣,很難讓它改變,我們現在講是講別業,什麼意思?全世界為什麼會傳染到這麼嚴重,先不談國與國爭的這事情,我們就說,好吧,從武漢發生,武漢發生為什麼會發生成這麼嚴重?全世界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很多人在中國做生意,這就是叫做命運共同體了,所以誰也不用怪誰,我們現在要面對。

首先,我們弄清楚這樣,不是說誰倒楣,誰不倒楣,要講倒楣的話,談到歷史,那曾經西方有侵略中國的事實。現在的中國在想要復興,所以做成了世界工廠,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工廠?除了中國有這個意志以外,全世界也貪便宜嘛,也貪環境保護沒有那麼嚴格嘛,早期他用好多的汙染自身的環境來賺取外匯。你看看,這其實本身就不公不義了,經濟上面本來就這樣。

所以,就師父來看,沒有所謂的誰害誰,就這個歷史上來說是這樣,當然,有短期之內的操作問題,這個操作問題確實會被人家認為說,是你們華人如何怎麼這般,那這個就叫共業了。諸位,承擔這個共業,是一個佛弟子必須要面對的事實。釋迦佛也是,他曾經在世的時候,有弟子也曾經有預言到說他佛法的滅,世尊也是說這就是眾生的共業。所以,共業是難轉的,非一人一力可轉,可是,別業可以。

我剛剛講的是共業,共業必有它共業的因緣,但是別業不同,別業的話就是諸位了。

【佛學問答 49】_1.jpg

就個人修行角度說,諸位想想看,過去我們是把動物關在籠子裡,然後要宰殺牠,讓牠產生恐懼;你看看現在,從動物身上傳到人類的疾病,牠用疾病來關住老百姓,人類被關住了,然後,旁邊那些動物反而自在得很,甚至於沒有人敢碰牠的。病一定是殺業而來的,所以,減低殺業,這是絕對必要的。

再來,扭轉自己,增上自己的別業的一個清淨相,這也是必要的。怎麼樣增上清淨相?在<普門品>當中就告訴我們,要誦<普門品>,<普門品>是成佛的《法華經》中的一品,應該要誦。誦<普門品>,念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聖號,這兩位佛跟菩薩最特別,阿彌陀佛為大醫王,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現在就有苦。你習慣念阿彌陀佛,不要減量,至少不低於三千聲;念觀音菩薩亦復如是,你習慣的話也繼續。有人說,我要mix,混在一起,合到一塊兒念可不可以?當然也可,不過,好像你可以專注念比較好。誦經、念佛的時候,要迴向自己、家人、還有這個世界,或者你所在的地方,大家平安。尤其是你所在的地方,不能只迴向你自己,因為隔壁的染病,你也不會好處啊,所以要迴向整個社區、整個國家,無論你住在哪裡,這點一定要做。

再來,就是要茹素,我一直在寫,我說我們要懺悔,要敬畏。懺悔什麼?懺悔我們對天地,對動物不當一回事,你不要看有一些什麼很愛狗愛貓的,他們是把狗貓當寵物。寵物是什麼概念——我是主人,我控制著寵物,我在運用著寵物來安慰我自己,這個其實也是一種慢心。要改變觀念,我們跟動物是生命共同體,這就是一種懺悔的概念。第二要敬畏,敬畏天地災殺之報,這就是災殺報啊。天地會反撲,因為,宇宙萬物的存在就像要跟自己的存在,它是一個一念心互為用的,也就是所謂的一念三千的狀態,你對於周遭的慢心,其實最後會反撲回到對你自己的傷害。很簡單,我不尊重你,我也不尊重他,你和他最後就會不尊重我;那我害他,我拿他,最後這兩個人就反過來害我、拿我......等到這一群外在的都受到我們傷害的時候,它們會凝結起來,反撲於我,只是它表現出來有各種樣態:天災、人禍、疾疫、疾病等等,甚至於戰爭,有各種方式表現出來。

記得,一切的災厄都不會是偶爾發生,或者倒楣發生,或者你生在這個時代,剛好你遇到,不會,它絕對是有原因的。所以,要敬畏、慚愧;再來,發慈悲心,或者更進一步,發菩提心來對待這個社會,來對待這外在,把這種觀念傳遞出去。

【佛學問答 49】_2.jpg

從大眾社會上的觀感來說,近一百多年來,西方跟中國接觸之後,西方人對中國或者華人,刻板的印象就是自私、在當地不管公共政策、很愛賺錢、很愛工作如何這般;乃至於刻板地覺得華人可能不乾淨,或者容易生病,甚至於東亞病夫這種觀念還存在著。這個不是短期之內可以改變,我個人看法是,這是共業,但別業一樣還是有。

拿一個比喻,我有一位法師,他是德裔的美國人,他曾經在臺灣住過好長一段時間,他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他就常常跟我講,他說,紐約的華人其實那麼得多,但是紐約華人來注重社會公共議題的人相當少,他是一個白人,他都很緊張。他說,這些華人太自我了,難聽點叫自私,好聽點叫自我,那再好聽一點叫做客氣,太客氣,對公共議題不敢表示意見。

其實,在西方的概念裡頭,你對公共議題不表示意見,就表示你忽略公共的價值。當你個人忽略公共價值的時候,在西方的社會當中就隱然產生一種,欸,這個亞洲人,黃種人太自私;要不就是太沒有主張;或者要不就太不在意大眾的公共價值跟公共意義,你不融入我們......這種情況就給他們一直有這種印象。甚至於我們也知道,這也不是祕密,華人會告華人的狀,華人小圈圈會互鬥,這些看在洋人眼裡,他都會特別會把它標舉出來。這個是順便說說,但是事實上,在今天的疫情當中,就表現出來了。日本跟韓國也是黃種人,但他們這種感覺就相對沒那麼強烈。所以說,不只是皮膚而已,是一個民族性跟對外的態度。

我們常常講,當年馬來西亞,華人幾乎占了馬來西亞人口將近一半,當年的馬來人從英國獨立之後,有詢問華僑領袖說,政治權力分一些給你們,O不OK?不願意!現在呢?其實現在的華人很辛苦;再來,即便是那樣子,馬來西亞的華人,甚至於政黨之間都不合,還要讓馬來族的人看輕......我們寺裡有馬來西亞來的師父,他也這樣告訴我,可見這已經是一種文化問題了.

所以,從這裡再擴張出去說,欸,怎麼會這樣,怎麼人家對我們華人這樣?佛法講有因、有緣、有果,還是這樣子。一兩百年來,華僑是以一個苦難的身分到西方,以寄居的態度在西方生活,但漸漸久了之後,也不容易引起你融入那個社會,並且積極為自己、為大眾,謀公眾的福利這種態度。其實,我們華人自己也要有一分檢討跟小心,不然不至於惹到這樣,那當然聽起來很不愉快,也或者難過,特別在這種人心惶惶的時候。但是,師父要說的是,也唯有這樣,你才會去反省啊,你才會親身感受到原來這麼明顯,平常好好的時候,大家放在肚子裡,不表現出來,但現在表現出來。其實,紐約有,歐洲德國都有這個情況,我在YouTube上還看到德國的也這樣;現在有法國的這樣;紐約前幾天才這樣,所以,你看看,這兩大洲都這樣。其實不是的,是全世界看待華人搞不好都這樣,甚至於連同樣是黃種族的其他國人,都會這樣,我都聽過泰國人講過,華僑在泰國是什麼個狀態。

我想,這個不適於批評,可是佛法講因緣,你在這個社會當中的生命共同體,你如果沒有認清,將來遇到問題的時候,人家就跟你分了,你本來就不跟我共同體啊,那我就跟你分。這樣子的情況產生的結果就是,遇到狀況的時候,我們會被障礙,我們甚至會被輕視、壓抑,這已經既成事實了。我們記得,先懂得承受這個共業,然後,我們要懂得翻轉,也是一樣要懺悔。

難道說我不投入是錯了嗎?是錯了!你看看,大家都在一條船上面,你煮你的飯吃,大家在往前划的時候,你說你們忙就好,我弄我的,別人這樣看就會不舒服,你要知道。所以,公眾事務,我們要表示關心跟支持,這可能是華人在海外時候,應今後要覺、要學會的少分調整,這不保證改變西方人對我們華人的、黃種皮膚人的什麼看法,但是,至少可以改變你的別業,你的別業可以改變。

【佛學問答 49】_3.jpg

剛剛講了兩件別業——文化性的別業,我們要調整;業障型的殺業別業,我們就要用吃素、行慈悲法、懺悔、敬畏,以及協助救濟這幾樣來進行所謂的調整。

最後,我的建議是,西醫只是事後醫防,那中醫或者是生理調理,大家都知道類似什麼薑、薑黃啦,或者是某些中藥的調理,你可以在網路上面再多瞭解,也不要貿然行動,因為現在中藥都被買光光了,你不要貿然行動,但是多瞭解,詢問你的中醫的醫師,或者中醫的朋友。

我們知道,調理消炎的這種藥,在中醫角度來講是比較寒的,那這樣一直寒到後來,你不用調理的話,身體也受不了,這是題外話。但是,大家要注意,也就是說,在海外,大部分西醫多,你也稍微注意一下中醫的那個概念,以上,是對於諸位的一些建議。

在這裡也求三寶加被,加被所有一切在海外的居士們,我們的同胞們,無論是海峽兩岸,都一樣,大家都能少病少惱,少於困擾,能夠安然地度過這一年疫情。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僧伽林~法藏法師 的頭像
    僧伽林~法藏法師

    僧伽林(法藏法師) 的部落格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