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佛?因為想「成佛」!

但「成佛」又意味著什麼呢?對一般人而言,這個目標或許太遙遠了。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處理問題的方式:轉念.jpg

面對問題,我們習慣於「轉移」: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耕田回來,躺在欄裡,疲憊不堪的喘著粗氣,狗跑過來看牠。

 “唉,老朋友,我實在太累了~”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泡影樣的生命,我還有什麼理由,去自負於年輕與健康的?

山間獨坐,隨著霧夜的來臨,面對著蒸騰過後,逐漸沈澱下來了的心念,一種「我到底在忙什麼?」的警覺湧上了心頭。古人說:臘月三十到來,債主臨門時莫要手忙腳亂。是的,出家以來忙這忙那的,就差沒有「忙生死」,那麼多的「理想」、「抱負」與「希望」……等等,全都抵不過一個「死」字!而如今,我何以尚能這般地神閒氣定?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法利生不應犧牲戒律.png

佛教乃覺悟之教,凡事講因緣而不強求,其所注重的是心態、是內在、是過程、是方法,而不單只是要求結果與外表。想成就弘法利生之事業固然很好,不過卻不能不擇手段,尤其不能以犧牲佛法的根本戒律精神與整體佛教的形象及未來發展為手段,否則只能名為獅子蟲,不能稱之為佛弟子!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僧尼道乖.png

《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又云「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因此佛陀在《楞嚴經》更告誡吾等︰「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念的培養與加強.png

如果有人問︰現在這個時代的佛教是怎樣的呢?有典範還是沒典範?有典範又是怎樣的典範呢?誰也沒有辦法確切的回答,因為每個人的標準與感受不一,如何一言以蔽之?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念的培養與加強.png

高僧傳中所記載的典範,固然是吾人崇仰與隨學的榜樣,然而畢竟那已然是歷史中的人物了。潛意識裏,其實我們更期待的,是希望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見到活生生的典範人物,在現實修行的道路上,可為吾人真實地親近、請益。由於他們的年、德俱尊,又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當中,因此修行與待人處事的經驗,皆可作為吾人學習的楷模。同時,我們也會自然地,將對於高僧傳中古代大德高僧的孺慕之情,投影在這些我們可以真實觸摸得到的耆年大德身上,透過這樣的典範投影,進而在佛法修持的心靈上,完成了與過去修行典範的銜接與繼承。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念的培養與加強.png

道跡歲月的覺受,是如人飲水,每個人的問題與煩惱各各不同。因此從某個角度看,修行常常是非常孤獨的事,畢竟每個人的出家因緣不同,修道的根器更是千差萬別。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眾的事務,若有人能無私無我、不求名利回報地發心為眾服務,則其福報與功德(如果能有智慧地處理的話)自然很大。

佛教流傳於世間,雖以出世的目的為所重,但舉凡道場建設、弘法利生等,仍不可避免世俗事務的涉入。所以自古以來,佛法的住持、教法的流佈、三寶尊嚴的維護、乃至教產的有效保障等等,凡涉及公眾與世俗事務者,當然也需要教內大心的僧伽為佛教挺身而出。這是菩提心的勇發、慈悲心的體現,更是護法衛教的大智大勇,與無我為人的大喜大捨。這不但是成就自己福德智慧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清除他人苦惱、解決眾生問題、受人敬重與感念,啟發他人勇氣與智慧的利他之行,可說正是大乘菩薩道的具體表現!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