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續云︰「若被名譽羅罥、利養毛繩、眷屬集樹,〔而〕妨蠹內侵(指名、利二法擾動心性、壞損內觀),枝葉外盡者(指眷屬一法,如鳥附樹,使枝葉盡失),當早推之,「莫受莫著」。推若不去翻被黏繫者,當「縮德露疵」揚狂隱實,密覆金貝(功德法財)莫令盜見。若〔以上〕遁跡〔之法仍〕不脫,當「一舉萬里」,絕域他方無相諳練(熟識),快得學道。」又云︰「若名、利、眷屬從外來破,〔當〕憶此三術,齧齒忍耐(說得多貼切),雖千萬請確乎難拔,讓哉、隱哉、去哉!」引文中所謂的「莫受莫著」、「縮德露疵」與「一舉萬里」三者,即是天台相當有名的安忍「三術」── 三種遠離名、利及眷屬人情糾纏的方法(天台另有「內三術」,即修空、假、中三觀,在此暫不論)。

當名、利、眷屬等外軟賊來逼時,表面上固然要遵守戒律對於此三事的規定,然而最重要的卻是︰必須先在心理上,建立起不受、不著的正確心態來,此為「莫受莫著」第一術。然而如此一來,他人可能更因為吾人的不貪不取,而益加地恭敬與依附,因此,吾人於此須更小心,切不可為了「表現清高」而刻意地「裝出」不取不著的樣子(此即經律所呵「外清內濁」之流)。然而如果如法的(不是裝出來的)不取不著,仍無法阻擋這些虛名假利及人情戀著的黏繫,那就得進一步地,利用適當的機會與方法,「流露」出自己「有瑕疵的」那一面,而隱藏自己的德學。眾人因為看見道人示現的缺失面,從而他們內心中的「聖人想像」、「祖師情望」與「個人崇拜」等妄想,將因此而破滅,不再貪戀追求擾亂吾人修道,這是「縮德露疵」第二術。但有些眾生或因情執深重,依人不依法,或因了解此乃師父的方便示現,而仍不為所動地繼續追隨、依附不捨(但卻不是真心、有恆地為修道而來)。此時就得再以堅定不拔之心來修第三術── 一舉萬里── 遠離既有的住處,遁跡到萬里之外、無人認識的地方去,如此快刀斬亂麻,才能將名、利、人情眷屬等等牽纏,一舉割捨遠離,而得安穩無擾地修道。當然,這三個步驟要看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而定,並不一定要全用,但此三術卻是天台宗長久以來所傳承的,讓吾人能在名、利、眷屬紛擾的情況下,仍保有清淨修道因緣的最佳方法!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尊師,是為了重道;也正因為「重道」,所以會自然地「尊師」。反過來說,師之所以尊,是因為他解道、辦道、修道、有道且願意傳道;而做弟子的如果真的有心尋道、求道、敬道、愛道,那他也必然會真心踏實的尊重、恭敬、仰信他的師長。至於何者是道?何者為師?就佛法而論,兩者皆當以佛陀所說的正法及律儀,為根本的判別標準︰雖名為師、為和尚,居於人師之位,凡不以正法為本、律儀為尊、教育為先的,則非佛門中的人師之儔;同樣的,雖然有衣有食、寺宇宏大、名稱普聞且追隨者眾,然所倡所行之法門若不與慈悲、解脫相應,不具清淨戒律之相,不能消伏我執、我慢,則雖世人皆謂為功德,亦不可名之為可重之道。

總之,佛門中的師與道,是各有其條件標準,而且也是互為表裏關係的!然而有些人在學佛、甚至出家的過程中,只知盲目尊師,卻不知要善於分別是道非道;反之,亦有些人,只熱衷於尋師訪道,卻又不能真心誠意地尊師敬師。前者是只知尊師,而不能重道;後者則是只會重道,卻慢心不肯尊師。無論哪一種,這都是吾人該避免的!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種人,生熟轉錯了方向,本來生熟互轉是要轉自己的,如今他卻專門要去轉別人,結果就形成了佛法性格上的過度潔癖傾向。這類具有佛法高度潔癖的人,對於佛門中的許多事情或作為,無論是遠的、近的,大的、小的,了解的、不了解,他總是拿著幾乎是最嚴苛的佛法或戒律的標準在衡量。透過他那潔癖式的眼光來加以放大觀察,似乎天底下的佛法利生事業、乃至自利修行的行事或風格等等,無論是內化或外弘,無論是思想或行動,無論是外在形式或內在動機,他總是要從最負面的角度切入,總有辦法和理由能挑出一些瑕疵或毛病來。滿眼的負面思惟與懷疑心態,對教團對道友,全無一點正面的肯定與隨喜,這種人似乎永遠看不到一點他人的價值,因此也從來不會感到佛門裏還會有什麼希望。這種容不得有一點行為或思想上瑕疵可能的潔癖性格,固然使他無法修學隨喜功德的德目,同時,也由於他的苛刻標準,使得週遭許多初學善法的人失去了信心,最糟的是,因為他那待人處世的刻薄性格,而造成了他自己的損福,及失去循序漸進實踐佛法利他事業的機會。

因為既不知要適度地包容他人的缺失與瑕疵,則別人自然也不會在你做事時,回報以隨喜和支持。既然在心中老是嘀咕他人的動機不純淨,則到頭來你也將因為害怕別人的反唇批評,而不敢大膽有所作為。總之,這種潔癖式的苛求,表面上看來似乎義正辭嚴、理由充分而且言之成理,其實骨子裏,不過是滿足了自己不隨喜他人一毫之善、恣心快口任意臧否人物的心態罷了,這其實是非常折損自己福報的。可憫佛法的實踐還未有幾分哩,然而批評起他人來,倒是這般地滴水不漏與淋漓盡致了。殊不知很多事情,並非如批評者所說的那樣,只是單一面向所造成的問題,而必須從一個更深廣、更多元的向度來加以體會。哪怕那些佛教事實仍然是有不妥而需要改革的,不過至少也能形成一種比較「諒解」的評價與心態,而不至於落入一種苛求式的潔癖批判中。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三要之「努力」.png

古德告訴我們,修行要學會「生熟互轉」。所謂「生」的,就是指佛法中如法、清淨的思想、行為及道念僧格等,那是我人在出家修道前所生疏、不熟悉的。至於「熟」的,就是指無始劫來吾人所據以為輪迴根本的習性、認知及價值取向等,那是我人在捨俗入道前所熟悉而樂於追求的。出家之後,為了道業的增上,同時也為了遠離無始以來的我執及貪染因緣,因此古德要我們必須在這兩者之間「生者轉熟、熟者轉生」。本來在俗時所熟悉的事物、所專長的才華、乃至所追求的目標,如今出得家來,必須通通把它們給放下,不能再碰了!唯有把這些出家前安身立命的所依、自以為唯以立命的所依、家計給全數丟棄,我們才可能以一種更投入的、謙卑的、戒慎而清淨的全新態度,去刻苦學習那一切出家人所當學的正見與知能。從而逐漸地由一個充滿貪染與顛倒的俗人,蛻變為一個具足清淨道念及崇高佛法情操的出家人。這當中,固然戒律及所從事的佛法學習,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這些畢竟還只是外相,最關鍵的,則是在思想觀念上,必須要先有一番徹徹底底的生熟互轉才可以!否則,一切的學習與努力,看起來或許也轟轟烈烈、有板有眼,但充其量仍不過只是以佛法為包裝的世俗勾當而已,豈與真正佛法的成熟及僧格的建立有關?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佛度眾生,是一個多麼遙遠的目標?離欲辭親是一件多麼難忍的事情?一生持戒苦修又是一條多麼漫長孤獨的道路?然而千百年來,多少的有識之士,義無反顧地投入出家修道而略無退志,為的豈只是自己的「懼苦、怕死」而已?大乘佛法鼓勵我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其所表現的,正是一種以現實為基礎,而又超越自我現實的理想主義── 為了那遠大的嚴土熟生目標之達成,生生世世,發願不離佛法、清淨修道,乃至「熱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而退失菩提心」。

也正因為有著這一份的大乘情操,所以世世代代以來,在印度的佛法已消失了七、八百年的同時,漢傳佛教雖然前前後後地,經歷了歷史上三武一宗,乃至近代文化大革命等大大小小的滅佛運動。然而做為一個政治、社會上的非主流鬆散型宗教團體,漢傳佛教卻都能一次次地像壓不死的蘭花一樣,柔性地從一切摧殘的灰燼中,再度站立起來。其所憑藉的,正是那深植在一切漢傳佛教徒心中的,慈悲無爭與自利利他的大乘菩提心種!這也是一種植基於現實,而又充滿著高遠情懷的佛法理想主義。因為植基於現實,所以漢傳佛教不會瘋狂地產生宗教狂熱或宗教革命,而是務實且默默地,進行著播種與淨化的長期努力。但是在本質上,既然是大乘的理想主義,所以漢傳佛教的整體,無論如何地受到了阻難與挑戰,總是不失一份弘法利生的內在熱情與動力。而也正是這份隱含在大乘宗教情操中的熱情和動力,才使得中國一直到現在,還能一脈相承地延續著大乘佛教的命脈。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家的目的為何?成佛度眾生呀?對!不過那對大部份人而言,似乎又太遠了些。如果我們願意具體一點地,先找一個比較近的目標,來落實出家目的的話,想想,其實再沒有比求得「好死」這件事更讓我們感到貼切的了。

民國初  印光大師在他老人家八十歲的時候,曾為自己寫下一個「死」字掛在床頭上。記得學人二十初頭歲,還在讀書的時候,看到這幅字也很歡喜,拿著從佛學社中請來的複製品,影印了很多份到處送人,同時自己也裱褙了一張掛起來。當時心裡竊念著︰他老人家八十歲時,示現要念「死」字,咱今天二十一歲就開始念,看來應該比較有保障一點吧。如今二十年都快過去了,最近不知怎地,老想到這個字,總覺得它──好近!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我們都知道要從「歸依」三寶做起,而歸依的「依」字,多少含有「依靠」、「依止」的意思。就佛寶而言,我們既歸依於佛,就得依靠佛、依止佛,而不是依靠自己、依止自己,更不是依靠世俗、外力或依止世俗、外力等。

為什麼要「靠」?因為我們無知、無能,尤其無力掙脫自己的業習煩惱,所以我們要靠佛的智慧、功德和悲願之指引與加持,來增強我們自己的智慧、勇氣與決心,以達到解脫的目的。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得·提得.png

以一實相的角度看,那有什麼世間與出世間的差別呢?《普賢觀經》及《金剛經》不都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因此所謂的「徹底捨離世間」者,在這層意義下,或可理解為:以出世的心從事一切利生的方便。然而要能這樣做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有清楚而強固的出世正見,對於心中什麼是佛法修道的不共價值,什麼是世俗的見解、利生的方便等,仍是了了分明不相混濫的。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共的價值.png

儒家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中國社會一向以建立家庭、孝養父母、善盡社會責任等,為一個人的價值所在。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人對佛法沒有理想,對修道沒有堅持,就像沒有目標的船和沒有防護的財寶一樣,是非常容易迷失方向及受到盜賊侵奪的。然而,有理想、有堅持,是不是就沒事了呢?其實也不盡然。理想與堅持固然要提起,可是卻也必須在提起的當下就把他輕輕地放下!

就菩薩的發心來說,提起與放下其實是同時的。一般我們修道,總是提起之後,往往就不知道要放下,也不知道要如何放下。結果提著提著,對自己竟提成了負擔,而對他人則造成了壓力。《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今對法產生了執取不捨,正是住於法而生其心,結果佛「法」恰恰成了「非法」。抱持著非法過日子,當然是包袱沈重與憂心忡忡的,而以此非法向於他人,則利他適足以惱他,如此一來,必然會與菩薩法相違,於是煩惱與衝突叢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