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度眾生,是一個多麼遙遠的目標?離欲辭親是一件多麼難忍的事情?一生持戒苦修又是一條多麼漫長孤獨的道路?然而千百年來,多少的有識之士,義無反顧地投入出家修道而略無退志,為的豈只是自己的「懼苦、怕死」而已?大乘佛法鼓勵我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其所表現的,正是一種以現實為基礎,而又超越自我現實的理想主義── 為了那遠大的嚴土熟生目標之達成,生生世世,發願不離佛法、清淨修道,乃至「熱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而退失菩提心」。
也正因為有著這一份的大乘情操,所以世世代代以來,在印度的佛法已消失了七、八百年的同時,漢傳佛教雖然前前後後地,經歷了歷史上三武一宗,乃至近代文化大革命等大大小小的滅佛運動。然而做為一個政治、社會上的非主流鬆散型宗教團體,漢傳佛教卻都能一次次地像壓不死的蘭花一樣,柔性地從一切摧殘的灰燼中,再度站立起來。其所憑藉的,正是那深植在一切漢傳佛教徒心中的,慈悲無爭與自利利他的大乘菩提心種!這也是一種植基於現實,而又充滿著高遠情懷的佛法理想主義。因為植基於現實,所以漢傳佛教不會瘋狂地產生宗教狂熱或宗教革命,而是務實且默默地,進行著播種與淨化的長期努力。但是在本質上,既然是大乘的理想主義,所以漢傳佛教的整體,無論如何地受到了阻難與挑戰,總是不失一份弘法利生的內在熱情與動力。而也正是這份隱含在大乘宗教情操中的熱情和動力,才使得中國一直到現在,還能一脈相承地延續著大乘佛教的命脈。
然而就像人的一生一樣,年輕時總充滿著一股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情多了,見的人也廣了,或為了利益、或因為習性、或由於環境等因素。漸漸地乃由務實而變得現實,由現實而變得鄉愿,由鄉愿而變得守舊。最後由守舊竟一變而成了混沌與頑固,至此,佛法的一切理想熱情已全部蕩然無存!剩下來的只是一種對所有改革創新的莫名排拒,與對一切事情都要進行現實考量的強烈偏好。人如此,而佛教的大環境,也可能由於缺乏集體的反省意識而傾向如此。
曾經聽到一位同道告訴學人,他之所以不把俗家小孩送去讀森林學校,是因為怕小孩子以後考聯考會「考輸別人」,細細地感受一下這番話背後的用心,能讓人深深地意識到︰要服膺並投入理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能看到理想的智慧與任持理想的熱情之外,還必須要有一份敢於冒險突破現實的勇氣和豁達才可以(因為你不一定會成功)。聯考扭曲學習的意義與人性的價值,大家時有詬病是無庸置疑的;而森林學校充滿「全人教育」的理想實驗性色彩,一般人也頗能欣賞與支持。然而這些也都只是精神面的,當真正要進行實踐面考量的時候,如果缺了一份勇氣與堅持,這一切都將抵不過「現實」兩個字。而現實,卻常常只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短視集體無意識,所共同營造出來的,未經仔細抉擇與修正的結果!就佛法的認知來說,世俗人面對現實之時,如此猶豫不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出家人如果在面對佛法義理及進退抉擇所在時,仍然如此地缺乏敢於追求理想的宗教情操和勇氣,那恐怕連自利也要修不成了,何況還要成就大乘的利他事業?
當一個道人一切都以現實為考量時,他將完全失去佛法的理想性,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而大乘佛法的修持與弘揚,如果沒有一點追求理想的性格和勇氣,在這個時代中肯定是很難能荷擔得起來的,即使能荷擔得起來,也無法在這末法逆流充斥的環境中支持得長久。甚至以這種凡事皆現實的眼光,來看待別人如法的努力,或合理的嚐試等,也都將因為我們以成見和懷疑的角度來加以認取之故,都會將之解讀為「沒意義」、「搞名利」、「不甘寂寞」……等等之類的義涵。或者總是現出一副事不關己、冷眼旁觀、懷疑他人之動機、乃至心不隨喜等等的心態來。尤有甚者,遇到了機會,還可能會下意識狠狠地批評幾句,乃至藉機進行破壞與障礙等。普賢十大願中,赫然有「隨喜功德」之願,但凡事講求現實思惟的人,何以竟會常常不自覺地要反其道而行?原因就出在此類人普遍缺乏一種大乘的情操、一份對理想的感動、一顆待人的天真、一個敢於嚐試和改革的豁達與勇氣。所以凡事才幾乎都從一個負面的、世俗的、短視的、雜染的立場來予以看待和懷疑。當然,對於具足大乘情操、信心堅固且意志堅決的人而言,這些來自週遭的冷漠與懷疑眼光,並不足以影響其從事所認定的自利利他之行。會損失的,只是那些老是以小心小量去詮釋他人用心的現實之人,大乘佛法中隨喜讚歎的修持功德,這類人不但總是在不經意之中當面錯過,而且心中也總是因為懷疑別人的動機,而老是充滿著對他人的輕藐與對法門的缺乏信心。由於老是看不到清淨莊嚴的佛法,時間久了,其內心將更加地充滿著雜染的世俗思惟,如此一來不但一切大乘利他的情操將磨蝕殆盡,甚至連最基本的佛法信心,亦將漸漸不存。當這類出家人的數量,在一個佛教化區之中,已逐漸地形成多數,並在思想風氣上成為主流之時,我們大概就可以確定的說,此地區的佛教已進了老化衰歇期!
漢傳佛教近百年來,一直呈現著改革乏力的困頓感,內外主客觀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內部所沉澱著的,缺乏大乘情操的現實短視之病毒,正是其體質改良的最大阻力。今後若要為漢傳佛教更續新生命,則一切有識、有心之同道,必須重新再從我們的內心中,找回大乘行者的情懷和操守,同時也要有實踐及堅持大乘佛教理想的信心和勇氣。如此才能在根本上,找到一個能更荷擔並傳持漢傳大乘佛教,而且能源源不斷的產生力量的心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