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中所記載的典範,固然是吾人崇仰與隨學的榜樣,然而畢竟那已然是歷史中的人物了。潛意識裏,其實我們更期待的,是希望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見到活生生的典範人物,在現實修行的道路上,可為吾人真實地親近、請益。由於他們的年、德俱尊,又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當中,因此修行與待人處事的經驗,皆可作為吾人學習的楷模。同時,我們也會自然地,將對於高僧傳中古代大德高僧的孺慕之情,投影在這些我們可以真實觸摸得到的耆年大德身上,透過這樣的典範投影,進而在佛法修持的心靈上,完成了與過去修行典範的銜接與繼承。
因此在這一代年輕道人的修道生命中,就增加了許多堅持的力量與篤定的實質感,同時也在這佛法修行歷史的傳統上,得以匯整成一條幾乎可以直貫佛世的修行鏈結。而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鏈結,使我們得以傳承並發揚佛世以來一味的佛法,同時也能長期支持我們,面對自己的無明與脆弱,乃至給予力量突破時代環境的誘惑與考驗。
由此可知,每一個時代的佛法,如果要正確且有所增上地傳承與發揚,則那個時代就不能缺少佛門的耆德長老以為後學者的典範和榜樣。反之,如果那個時代的佛教缺乏了足以為後學所景仰、投歸與親近學習的長老耆德,則那個時代的佛法,不但難以弘揚,甚至也無法有效地傳承!
何以長老的行止如此影響深遠?套一句《論語‧顏淵篇》的話說︰「長老之德風,青年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大部份青年出家人的僧格與僧行,其實都是由教內長老師長們的德風與典範所共同點滴塑造出來的,而教團的風氣也主要是由長老們所領導與建立的。尤其年長臘尊的耆宿長老,他們晚年的一言一行,更是洞見觀瞻,處處可能作為後來者的榜樣與典範。
長老的高行德風、苦行願力、無我包容與獎掖後進等,對於資質優秀的青年僧伽,將具有無限激勵與增上的力量和可能;而對於大部份資質平庸的出家人,亦有警策與隨喜的功能,因此整體教團風氣將由之而清明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