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對一個大乘修道人而言,往往是為了「修行」的增上,而非為了「事」的本身。隨緣地承擔,在雜染心生起時,給予認清、照破、放下,這是在不忍聖教衰的願心下,同時促成了自己的增上。凡夫的事,不免是雜染、紛擾的,既然是發修道的大乘心而做事,如何在心靈也跟著雜染紛擾的同時,努力地忍耐、反省與再淨化,這應是菩薩「有心於事」的歷練。
為的既是修道,因此事情並非自己找來的,而是在善巧的悲念之下,努力地分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先做、什麼後做。然後,當沒有更適合或願意的人去做時,你隨緣地把它承擔起來,盡心盡力地讓事情做得如法些。沒有所謂的成功或失敗,既是修行,那麼事情的過程即是目的。如果有錯誤,自可坦然地檢討,甚至讓給更適合做的人,並無所謂的「失」;如果有成就,那也是因緣和合之下結果,連多看一眼都不必,更何況有「得」的感覺?菩薩「無事於心」的況味大概與此差不多吧!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慣常以固有的佛法標準,來界定這世間一切的善與惡。
對於善人,極力讚揚、學習,固然正確;對於所謂的惡人、惡事,則毫不留情面地揭露、排拒與呵責,其善惡對立是極為分明、熾然的,殊不知,善惡亦是如此深刻地依緣而有。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造成不知「隨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那種不自覺的自我膨脹習氣。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才是最圓融、最完美的,只因為我們瞭解它最深之故。自己短短的一句話,一個小小的動作,由於我們清楚它的內涵、起因,所以會賦予它很多,很深的義意。相對的,他人的言語、作為,只有他人最清楚。而我們自己總是漫不經心地在瞄它一眼之後,就逕自以自己極膚面的觀察和體會,憑著自己的經驗和喜好,給予它價值的判斷。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喜,需要彼此真誠的瞭解:由於看到他人的努力與價值,才能油然地從內心,生起對他人成果的肯定。
當你肯定了這些成果對教界的影響力及護持力,同時也知道這些努力的成果,是自己所無法兼顧、甚至無法完成的之後,如果我們真的為整體佛教好,並能超越自己非理性的嫉妒習性,則那種隨喜他人成就的心情,應該就會自然生起了。此中我們所需要的,是認同他人的心量、超越自己嫉妒的力量,以及避免自我膨脹的雅量。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每個比丘的理想和作風,總是凸顯而堅持的,表現出來時難免相互有出入,可是這又何妨?異中總有同處,這是僧人得以和合的立足點,只待我們以智慧和願心去挖掘。
末法的比丘,是何等地稀有珍貴?怎可只為了累劫的習氣,而彼此誤解、傷害,甚至分裂?互相多珍惜、多體諒、多為對方的感覺著想一些,年輕和合的僧團是可以存在的。而也恰恰好是這樣的和合相,能具體的體現著「僧讚僧」的感人道風,從而使得眾生能於僧寶中,有著踏實的依靠!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代間彼此有著難以溝通的鴻溝,一方是不可能改變,而另一方又不幸地「不想」改變。彼此對「對方」都有著不滿,而且也都有理由不滿,或許是時代與共業的因緣如此吧。
然而,為了佛法的常住在世,從年輕人身上努力尋求自我突破,是現代菩薩的發心,至少到了下一代,這樣的鴻溝可以不再那麼深了。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樣的力量能引生、增上我們全性起修的意志與勇氣呢?
是什麼樣的堅持,能讓我們突破一切自私的習氣而勇於投入無我、利他之行呢?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心,其實不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它甚至是一個可修持、可操作的「法門」!與其說它要你去做那目前力有不逮的利他之行,倒不如說它是在給你力量,讓你放棄自私、趣向無我,而達到真正自利的目的(同時也利益了他人,多好!)。
放棄眼前的利他之心(只是「心」,不是「行」),而執取目前的「自利」之行,看似快速而直接,其實正是單人騎馬之類,迂曲而行進緩慢。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底什麼是菩提心呢?
解釋有很多,一言以蔽之,所謂的菩提心就是一種自利利他的心,一種普願一切眾生與我,皆成就無上佛菩提的「願心」! 如《法華經》云:「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月抄》一書乃 燒雪法師出家以來的所見所思,於1992年元月至2005年七月,陸續於《僧伽雜誌》中發表的個人修行省思,與對僧團事務的觀察心得。
透過 法師文字的深入挖掘與沈澱,將一些可能是一閃而逝的深細想法,確切地刻畫與呈顯出來。藉由這些靜思過程的文字記載,作為在僧伽生活中,如何運用佛法於實際生活的修行上,以及如何透過佛法檢視自己、提昇自己、安頓自己與鼓勵自己之用。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