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佛教,大家都肯定的,它以「慈悲」為特色。佛教慈悲的特質,常常超越了它「智慧」的內涵,而被世人所認知著。的確,「無上菩提,以大悲為本」,而《華嚴經》也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那麼,慈悲的心行,成為佛子的特質,原來也是於法有據的。

只是,什麼才算是慈悲呢?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是個一切講求包裝的時代,目下人類對事物的好惡,其判斷的邏輯,愈來愈趨向女性化──只憑表面的感覺──「實質」早已失去了意義。只是在感官上,「感覺」很好的,哪怕只是舊酒換新瓶,哪管什麼敗絮其中,只要包裝得好,空洞的內容、虛假的言詞、裝模作樣的道貌,都會是很好的「賣點」。在這樣的社會大風氣底下,佛教中的人、的事、的物、的境、其價值觀,悲哀地,有不少也逃脫不了共業的糾纏。

前些日子到書店去找一些書,心中最怕的,竟然是,站在「宗教專櫃」的前面。面對那「包裝精美」的各路「佛書」,湧上心頭的,是一股慘不忍睹的奇妙心緒。驀地讓我聯想起,一個如今已是模特兒的小學同班同學。出家前,曾經在攝影棚內看她工作,從化妝到穿衣,那份打扮、那份嬌媚,那份迷人與溫柔,噢,真是歎為觀止!真想不到啊!當年就坐身旁的愣女孩,如今經由人工的雕琢、粉飾……或者說得更精確點──欺騙,竟有了閉月羞花、沈魚落雁之姿?那是大二的事了,才剛開始學佛呢,本來很怕「美麗的女人」的,但自從那次之後,比較不怕了。乖乖,佛陀說得一點也不錯──世間如幻!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德有云:「靜中功夫十分,動中只有一分;動中功夫十分,夢中只有一分;夢中功夫十分,到臨終時功夫中一分耳。」聽了怎不令人驚悚?想想自己靜中功夫多少?而動中復剩多少?一切都可以從夢中境界看出,唬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

惡緣當先,你瞋是不瞋?染境現在,你守是不守?夢境中,一個念頭說:「危險,速離!」另一個念頭說:「再一次吧,下不為例,反正只是夢」。乖乖,好一個「只是夢」,若真知是夢,如何今生仍流轉若此?雙方僵持著。是禪宗的「魔來魔斬」?還是密宗的「不垢不淨」?抑或淨土宗的「一句彌陀念到底」?或根本就是凡夫的「瞥爾隨他去」?險!險!險!此宗他宗,這宗那宗,若不老實修行,通通無用!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一個初入道門的修行人而言,與其希求道業早成(果),不如期勉於自己能成為可被調教的法器(因),還來得踏實些。

我執和高慢的習性,使我們無法親近善知識,雖然汲汲於修行成就,但由於缺乏前輩或過來人的砥礪、鞭策和指導,漸漸地,少許的道心與功德,也就在安逸和自以為是的生活中,慢慢地磨損掉了,未經驗真正的苦修之路,當然就敢於大言不慚地說:「我自己也能修行,我不需要別人管!我要那樣修、我要這樣修:我要像這位大德、我要學那位祖師……」結果呢,鎮日不是忙東就是忙西,老是繞著修行的核心周圍轉,可是就不敢真正「跳進去」!為的是什麼原因?自欺與逃避罷了,還有什麼美麗的謊言可說?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對初入道門的修行人該如何親近善知識,曾經開示:「於己如病人想、於師如醫想、於教如藥想、於勤修如治療想」。然而藥雖現成,若無醫生的指示,病人亦將不知如何進行治療。

修道亦復如是,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阿羅漢的證境,甚至都有認為需要善知識了以印證的,何況凡夫修道的人,如何能無師自通?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本藍色硬皮的日記,隨著自己擺在案頭上,前前後後竟然九年了,還沒寫完!還可以叫作「日記」嗎?之所以一直擺著,是希望有一天,仍能仔仔細細地再來檢點一下自己。

今天從早到晚,又是不自主的忙碌鎮日,到了晚上十一點多,疲憊的心情下,又瞧見了它。種種的思緒,被一股內疚與無奈所籠罩,真想讓一切都暫時停下、靜下、放下,好好地再在日記中檢視自己一番。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年來,山寺的生活只是忙碌,主動、被動的,預期中的、預期外的,總有忙不完的大大小小事:佛事、法事、僧事、俗事,不論樂不樂意,觸目可及的,該挑起的就得挑起。忙上忙下的結果,疲累都來不及了,那還有閒情逸致去看到週遭?忙裡愉閒,畢竟不是真閒,那山間「本來無一事」的況味,究竟不是我這個「本質上」仍然忙碌的人所能企及的。

有心人見如此,不禁要問:道業、三學如何增上?面對質疑,心中答案一直是:好好地提起,應是道業的所在。雖然仍有些無奈,然而這應該是唯一能立足的答案了。只是心中所一直企望的,仍是那雲水的參學生涯,因此也曾想著:有沒有放下的一天?如何放下?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順,對修道人來說是絕對必需的,它是「調柔心」的具體表現,是一種道德的修養,當然也是佛子們——尤其是出家人——應該去成就的重要德目之一。

然而,佛法中的隨順,卻是植基於「自我的修養」、「他人的道德」及「佛法的相應」等三方面而談的。自我修養不佳,固然無法隨順他人;而所欲隨順的對象,如果不能有起碼的「道德」或「佛法相應」,甚至是「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地邪見顛倒,或者是企求於名、利、財、色……等等世間五欲。身為一個比丘,如果不能嚴正地予以分別,而卻鄉愿地盲目「呼應」彼等,這只能算是糊塗、壞人天眼目、竊取「有修養」的虛名而已,這豈是佛法中隨順的本意?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妄語,俗話叫「說謊」,啊,那是不好的!恐怕每個人都知道,但差不多很少人能做到不妄語。

為了私利、欲望等等,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為了我執、自尊或種種其他逃避自我受傷害的理由,我們都可能撒謊。甚至為了避免誤會,破壞和合或造成不堪負荷的打擊等等理由,我們也不得不打妄語。乃至為了鼓勵一個人,我們也常常把話說超過了,而仍臉不紅氣不喘地。講著講著,當一味地想要「美言」些什麼的時候,久久,連我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自己所說的是真?是假?有幾分真?有幾分假?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的概念,放在佛門裡,尤其是僧教育裡,並非指自私與我執的戀情投射,而是一種智慧關懷與善巧誘化的解脫之情。它是慈悲的具體化!

那麼慈悲是什麼?諒解?拔苦?與樂?護念?鼓勵?同事?利行?都可能是,也都可能不是。慈悲的目的是讓自他皆趣向生命的解脫,可是如何才能趣向解脫?眾生一向是私情重於道情的,他的道心是雜染不定的,也常常是情緒強過理智的。更慘的是,他習慣於以自己的好惡及第一念的「感覺」,來看待事物——尤其是師長的施教。

文章標籤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