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不必然是說是肉體的不死
是肉體雖死亡
身心寧靜,不恐懼
不 淨 觀 略 說
甲、前 言
乙、不淨觀在佛法中的地位
丙、男女愛慾之過失(略引經文及古德語釋):
一、《八師經》:
二、《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十九:
三、《坐禪三昧經》:
四、《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本地分中聲聞地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一:
以六種不淨觀治五類貪欲:
五、《省庵大師十死想頌》:
六、《不淨觀頌》:
七、南傳佛教《清淨道論》<四十業處>,十種不淨觀:
丁、總觀-所貪愛境界之不淨本質:觀身、心、自他合皆不淨。
戊、別觀-身不淨
<憶念身是苦聚>
<別觀身諸不淨>
一、九死想:
(一)總標九想觀門:
(二)明修證:
(1)、先總觀死想為前方便:
A.觀死法必然:
B.觀畏死勤修:
死法名永離恩愛之處,一切有生之所惡。雖知可惡甚無得免者。我身不久必當如是。同於木石無所別知。我今不應貪著五欲不覺,死於同於牛羊。牛羊禽獸雖見死者跳騰哮吼不自覺悟。我既已得人身識別好醜,當求甘露不死之法。如偈說:
六情根完具 智鑒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 唐受身智慧
禽獸皆亦智 欲樂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 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 而但自放恣
不知修善行 與彼復何異
三惡道眾生 不得修道業
已得此人身 當勉自益利
C.結觀死想:
行者思惟是已。即取我所愛人,若男若女。脫衣露體,臥置地上於前,如死尸想,一心三昧觀此死尸,心甚驚畏,破愛著心。此則略說死想,以為九想前方便也。
(2)、正修九想觀:
A.分別利純二根修法不同:
a.利根人:若利根之人,懸心存想死脹等事,悉得成就。
b.鈍根人:若鈍根之人懸作不成,必須見人出死,至尸所取是相已繫心修習。既見相分明心想成就即發三昧。於後雖離死尸隨想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