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涵養道心?
具體的說,就是學戒、尊戒、持戒,其次是多讀佛菩薩本生、本事與高僧傳記、語錄等。從中,我們所培養的,是一份安於貧困的閒情與耐於寂寞的意趣。
行者,自古以來就是憂道而不憂貧的;而那超拔曠遠的心胸,也常常是與孤獨為伍的。然而,因貧而孤,也因孤而貧,貧的往往不只是物質、錢財而己,必要時,更要無悔地貧於人情!如此貧得徹底、孤得有味,直到無立錐之地時,方見道氣!
為五斗米折腰終朝,固然俗不可耐,枉費出家。然而鎮日地受人情所羈,為人情所困,今日送情明日回禮,禮尚往來之餘,在不捨人情當中,卻捨失了道業,豈不因小失大?
在這物資豐盛的時代,要貧於錢財即已不易,何況還要貧於人情?這位不便推卻、那位不好得罪,今天這兒邀、明日那裡請,此既不可失、彼即不可無……弄的弄的——畢竟是個末法凡夫——弄得整個心都浮了起來,還談什麼修道?
在資訊發達且迅速異常的今日,除非你不看、不聽、不談,否則所見所聞,盡是活動、活動、活動,今日這位長老如何,明天那位法師怎樣……整天的資訊充斥,一個世界正熱騰騰地翻鬧著,就像坐在晚宴角落旁的落單者一般,驀地將發現:自己竟是這麼地孤單和跟不上時代?
當下那份寂寞,你是耐得不耐得?
耐得!不但要耐得,還得老神氣定、一心無怨地耐得:管他改朝又換代,乃至日月都易了方位,我自有我的篤定。修!修!修!
不是嗎?既能安貧,山間野菜,自然根香;若能耐寂,紅塵人事,豈非幻影?如此──
一顆心,乃可輕輕地,
輕輕地落在道上。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