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婬因,婬緣在過去,比較容不容易看得到,我們怎麼懺呢?

在過去沒有錯,但是我們要注重實質,它真實的不會跑掉,會顯示在我們的身上。

有過去的婬因,今生修行會受婬念限制,念念牽絆難以修行。

因是近緣,緣是遠因,近緣是根本,遠因是產生作用的大力量,所以,因緣因緣,那個緣有時候更加強大,何以故?

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因在哪,但是,緣一出來,因就冒出來不可停止。所以,緣才最要限制。因無法限制,因已經命定在哪裡,過去所造業就在那,我們根本無法避免,要避的是緣,不是因。

又要懺因,又要懺緣,態度是什麼?

因一定要懺,什麼叫做因?動念就是因,就知道我們有過去的因,就懺那個因。緣就是現前境界當中,無而讓它生有,遠而讓它變近,緣來了,就是我們沒有遮止它,我們要懺悔。

 

不 淨 觀 略 說

甲、前 言

乙、不淨觀在佛法中的地位

丙、男女愛慾之過失(略引經文及古德語釋):

丁、總觀-所貪愛境界之不淨本質:觀身、心、自他合皆不淨。

不淨觀略說 21.png

戊、別觀-身不淨

己、伏婬方法:

以下數大項,若多、若少、若俱、若缺,隨己因緣、能力所及而行。或臨境對用,或日常修治,總以契機有效為尚,不必拘泥。然藥雖多方,言其根本,則以決定勇悍之志,念茲在茲之心,為免禍避難,圓戒修徳之要件。欲求冰霜不染,自利利他之大心行者,深須思此,奮免行之。

一、深觀欲境,不實不淨,深可厭棄:(正修不淨觀)

二、深觀果報慘酷,深可佈畏:(以下皆為不淨觀之輔行)

三、學受戒、受戒、學戒、敬戒、護戒、憶戒、持戒:

四、離染境,避染境:

五、善條適身、心、飲食等:

六、勤求懺悔:

(一).了知前愆

(1)婬因:無明我愛

(2)婬緣:彼我宿緣--遇緣難克

(3)婬法:不淨諸行-獨頭紛擾

(4)婬業:所造成就-報業身礙

(5)婬果:依正果報-五陰熾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僧伽林~法藏法師 的頭像
    僧伽林~法藏法師

    僧伽林(法藏法師) 的部落格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