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學問答27】再次來參加佛七要注意什麼?_1.jpg

南傳沒有居士不能讀律的禁忌。北傳在家眾為何不能讀?因何開緣可讀?若不能讀而讀有何後果?

 

北傳也沒有說絕對不能讀,這是後來到了蕅益大師的時候,他是依著人間的相貌。當時,華人的文化裡頭儒家掛帥,所以慢心居士相對多,不像南傳國家,也不像西藏。

西藏的文化獨尊佛教,南傳的文化獨尊佛教,所以,要學佛、學知識、學醫療、學一些建築,通通得到寺廟裡學,寺廟就是當地文化的主要提供者、建構者跟解釋者,價值觀的建立者。所以,他們不太會有所謂的慢心居士,你去看一看印度、西藏那裡的居士,那多虔誠。

【佛學問答 03】在家眾是否可以讀律典?_1.png

華人社會不是這樣子,他有儒家、有道家,他是一個極度世俗化的政治政體,儒家是一個世俗化的政治政體。佛教,特別是佛教,有思變,有超越,有解脫,又有離欲的這種生活,在本質上面跟儒家所強調的現世人倫,是具有一定的衝突性的。然後,再加上他的一個甚深的道理,與皇帝的所謂權威,是有一定的競爭意義的,所以,儒家長期以來,對佛教他就具有一種防範心理。在他還沒有信佛的時候,像韓愈最有名,完全是謗佛的,這個事情延傳到今天還是這樣。

不學佛的知識分子,他就是對佛教有意見,他不懂,他還亂批評,那麼稍微懂一點,他就變成慢心居士的也不少,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之下,我們的蕅益大師就說,不要讀律,你一讀律了,你就一天到晚看出家的人的過失嘛。

【佛學問答 03】在家眾是否可以讀律典?_2.jpg

你要知道,他示現出家,他不是聖人,他當然可能有過失啊。有過失,他的因果,你今天說他變你的因果啊,這對你不利啊,所以你幹麼去說呢,你不要說。你的恭敬心沒有一個社會的支撐,你很可能容易就起慢心,這是環境不同所使然。

你要離環境的緣起,來談北傳、南傳、藏傳怎樣,那你這個是什麼?你這不善觀緣起。所以,古德是從這個時候才開始這樣講的。

在這之前,依著教典來說,就是你有恭敬心,你準備出家,乃至於你有恭敬心,你願意去學學律典,依恭敬心來學,沒有說不可以啊。但真的這樣嗎?今天能學的,學完了之後,常常就是有意無意要去說出家人有戒沒戒,有守戒沒守戒,很多是這樣,網路上多的是這種人吶,所以我們才會說不要讀比較好。

【佛學問答27】再次來參加佛七要注意什麼?_2.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僧伽林~法藏法師 的頭像
    僧伽林~法藏法師

    僧伽林(法藏法師) 的部落格

    僧伽林~法藏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