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欽老和尚那個境界是保任境界,那請問說,他這個是不是念佛三昧?還是說他只是禪定,三昧跟禪定到底是有什麼分別?他這個功夫是不是一定要在禪定之內?
剛開始的時候,禪定有那個樣貌,有那個靜坐不動的靜中禪定,念佛三昧已經入到動中就在三昧中。
三昧(Samādhi)是一個聲聞法跟大乘法共用的名詞,我在《法華三昧懺》註解當中,有提到「三昧」是什麼概念。在聲聞法當中,Samādhi是指純粹的定,裡頭沒有觀境,就是觀呼吸,或者守肚臍,或者守腳板、守頭頂、守眉間都可以,守住不動心,一心不亂,這樣子就叫三昧。但大乘不是這樣,大乘不是叫你這樣死死地守三昧,《六祖壇經》講,定慧不二,他是緣着一個實相,或者緣着某一個觀察的智慧之境,既分別而不分別。
廣欽老和尚他能做事啊,他做的事是不是在分別?他不會把白飯當稀飯嘛;他不會把青菜當牛肉,當肉吃,他不會這樣,他是分別的,他也能夠做他的香燈的事,他在分別當中而不動心。所以,他能夠對大乘的佛法有所分別,境在分別當中,心不動搖,所以他是定慧等持,到了大乘來講是定慧等持。
定慧等持又分兩類,一類事相上的定慧等持,叫事相三昧;也有理體的三昧,也就是蕅祖講的,一心不亂有事一心跟理一心。事一心理一心情況是怎樣?理一心不擇什麼動作,是否要在入定當中已經不能限制了,語默動靜都能理一心;但事一心就不同了,事一心先從定中得定再觀慧,觀慧的時候定就弱,再放下觀慧,再生起那個定;生起那個定之後,定又過頭了,慧不現前了,再去觀那個慧;慧一現前,分別見又多了,放下來,再修定,然後慢慢地一進一退……最後定慧任運,兩者交融,這個時候還在定中,還在靜坐中。這時候我們說,他是在事一心不亂,事三昧當中,接著才會進入到理三昧,理三昧動靜圓融,那個境界難了,難。老和尚已經到這個位置上來了,至少相上已經這樣了,三個月!
有人說,三個月不退了嗎?不一定,對他來講不一定叫退,叫放開、任運、放捨,捨掉這些所謂的三昧,為什麼?有兩種情形,第一,他在當中悟境更深,深到不退,他就可以放開了,時時在這個正念當中,他也不用提,所以佛號也把它放開,但是他已經往生決定,這是一種可能;第二種可能就是說,他分段修了,他到這個階段他可以繼續修他的福報,散亂也無所謂,因為他回來很快,他還ok。我覺得他應該是交替這兩樣都在用。
他常常跟弟子講,邊工作邊念佛就對了,他還是用這種方法,他的法門是這樣。我很相應,我自來就覺得本來就應該可以這樣,專修也要,但是你做事不能心散亂吶,做事為了佛法啊,哪一件事不是?吃飯喝茶也是為佛法啊;尿尿也是為佛法啊,你不尿會憋死啊,憋死了道業不成就啊;你不好好吃飯,營養不足你就沒氣力……就比如這意思。像我昨天算是睡長了一點,三個半小時,今天還自己開車回來,剃完頭,欸,我五天前泡了一杯咖啡,擺在桌上要帶走,忘了帶走,回來發現還可以喝,把它喝完,然後現在也還好啊。
我不敢說心沒什麼動搖,對我來講,做宗教基本法,為佛法報佛恩;回來對你們講法也是報佛恩,我不是在做法師,我在報佛恩。當然沒有說一心不亂,但做法上態度上是一致的啊,我就這個和尚,沒名也沒利,沒權也沒勢,但是,該做什麼去做就好了,隨緣做就對了。佛門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做什麼,我們是來報恩的,報恩的過程當然也要修自己啊,不修的話自己會起顛倒,是這個意思。